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4节

清朝说自己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事实。这样的事实,让华夏内部很难走向西方那样的改革。因为一旦进行工业化改革,就会使大量小手工业者和自耕农失业。

外国人口少,英国几千万的破产农民能被血汗工厂吸收,但华夏当积攒到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这片广阔的土地至少有了上亿人,又有农民起义的传统。

若华夏统治者这么做,就是革自己的命。所以封建统治者即使看到了大势,也会狠狠压制大势。

在百年耻辱的时候,华夏不变则亡,先贤摸索了很多条道路。不同的先贤几乎将所有能走的道路都走了一遍,最后发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条路萌生自周时的礼乐文化,成长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在汉承秦制中逐步完善,自唐宋元明清后成为融为华夏人骨血灵魂。

是为大同。

那是华夏文明从始至终唯一的路,一直在走的路。”

“朱襄,你发什么呆?”子楚问道。

朱襄道:“我在想,现在就拔高战争科技,会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子楚疑惑:“什么?”

朱襄道:“没什么。”

反正皇帝一定会消失,所以也无所谓了。

华夏人民都很务实,连神灵不管用都会把庙拆了。当不需要皇帝的时候,怎么可能还让一个人干坐在上面吃白饭。

挂电线杆的资本家还要干活呢!

朱襄一直以来的抵触,只是因为懦弱。因为战争科技发展,会有许多人丧命。即使他知道就算不发展战争科技,用冷兵器打仗照样会死很多人。但那不是因为自己,所以朱襄不用愧疚。

再者,朱襄也担心现在若战争科技发展,思想若是不配套,会不会造成华夏文明土崩瓦解?

但政儿已经发现了这件事,朱襄就没有了退路。

何况这些年他也发现了,他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他的知识储备,根本不足以让他拔高秦国的军工科技树,顶多建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自然科学的基础。

朱襄想到这,有些汗颜。

仔细想想也是,他又不是搞军工的,甚至不是搞基础科学的,唯一的本事就是种田。突然变身成多学科科学家什么的,他若是能做到,就不是青年教授,而是青年院士了。

朱襄:原来我是废物,那没事了。秦国人随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