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6节

去年秋稻得到了大丰收,整个冬天朱襄都在带工匠在广陵城村庄普及石磨,传授食谱,让稻米能够更好地普及。

他还教农人们如何用秸秆堆肥,用糠皮喂鸡鸭。

桑基鱼塘也增加了许多,鱼塘泥和秸秆堆肥两种肥料,让二月破土而出的苗苗一看就比去年长得更粗壮。

因长三角气候湿热,蚯蚓比咸阳更好生长,朱襄又推广了用蚯蚓养鸡鸭和堆肥。

朱襄拿出的种植技巧,都是当时人所无法想象的。

比如最简单的鱼塘。

先秦时,先人已经挖池塘养鲤鱼。《诗经·大雅·灵台》曰,“王在灵沼,於牣鱼跃”,便是描绘鱼塘的场景。

不过那时养鱼只是把鱼抓到池塘里自生自灭,鱼的产量很低。鲤鱼对于贵族而言,也是珍惜食物。所以西周礼仪中赠送鲤鱼,视为特别尊敬对方。

春秋末年,陶朱公范蠡摸索出更精细的养鱼方法,作《养鱼经》一卷。

后经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黄省曾和清代马国翰的《养鱼经》等发展,摸索出鱼苗培育、成鱼饲养等较为成熟的养鱼方法。

汉武帝时开始湖泊养鱼,东汉时开始稻田养鱼,唐朝时为避讳不准吃鲤鱼导致民间培育出如今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鱼地点和饲养鱼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充。

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淡水鱼养殖只能靠捕捞补充育苗,所以淡水鱼产量仍旧非常低。

直到新中国建立后,钟麟先生在外国专家“家鱼不可能人工繁殖成功”的断言下,花了八年时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人工繁殖的家鱼苗,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打捞的历史。

之后又经过刘筠先生等一众科学家的努力,淡水鱼才成了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朱襄虽然只是一个农学专家,但农业畜牧渔产的研究中,彼此重迭的地方很多,所以基础的养鱼方法他是知道的。

比如钟鳞先生顶着外国专家的嘲讽,花了八年时间所研究出的淡水养殖鱼苗培育方法。

科学家们怀抱着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的朴素愿望而钻研出的养鱼技术,跨越两千年,被朱襄教给了这时还算半个蛮夷之地的长三角人民。

虽然朱襄拿出的技术是当时人难以想象的厉害,却没有引起多少人震惊,也没有士人歌颂这项壮举。

这时的人不知道这项技术有多么重要,只当做是寻常事。何况虽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