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第286节

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总说百姓愚昧不知恩,百姓真的不知恩吗?

报纸已经发行了好几月,至少京中老百姓已经习惯报纸的存在,并根据报纸的辩论激烈程度,来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有才之人。

如胤祉这种一喷多且年幼的“文人”,自然是大才。

于是胤祉突然扬名,就可想而知了。

文人们见到胤祉扬名的办法,很想模仿。

康熙把报纸抓得特别严格,现在只准京中出版报纸,其他私自印刷报纸议论时政都是死罪。

即使地方上想要将报纸改个名字,弄个什么“文人清谈”之类的名字,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皇家出版社竞争。

从成本上来说,有新印刷机后,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京城的报纸,就算运到边疆、甚至海外,其价格也比本地文人豪强们自己折腾的“报纸”要便宜许多。

从内容上来说,京中的报纸可以畅所欲言,文人辩论只占一个版,其他有政策解读、法律解读、种田织布小技巧、以及有趣的故事。

对地方上的老百姓来说,就算他们拿到报纸时已经过了时效,但其中内容仍旧非常有用。

比如皇帝免了什么地方的赋税,而他们这里还有人继续征收赋税,就可以纠集一群读书人悄悄上京告御状啦。

地方官一度想要禁止本地阅读报纸,但他们敢这么做,就是造反。

于是,他们发行的刊物,还是和他们以前发行的诗稿一样,属于文人自娱自乐,无法让老百姓买账。

不仅如此,随着老百姓了解了政策,一股自下而上的对地方官的监督势力逐渐形成。

康熙在胤礽的见建议下,专门创建了一个部门,来接待这些上访群众。

不过康熙也定下了严格的规章,来惩罚诬告的人。

每个来告状的人都要签字画押,如果诬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个规章也写在了报纸中,让各地百姓知晓。

在这种严苛的防诬告的规章下,老百姓只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来告御状。

这样不符合后世监督吏治的标准,但在这个时代,总归让老百姓多了一条活路。

胤禛看到这个部门,眼睛都在放光。

“汗阿玛,我想……”

“等你长大再说!”

“嗷,儿子已经长大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